1955年3月31日深夜,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,用虛弱的聲音對護士說:“護士,我想見見思成,我有話對他說?!?/strong>
護士看此時已經深夜,覺得林徽因應該早些休息,就拒絕說:“現在太晚了,您還是早點休息吧,有什么事明天早上再說?!?/strong>
說完這句話,護士轉身離開了病房,林徽因望著護士的背影,欲言又止。哪成想,次日清晨林徽因就與世長辭,走完了他短暫又不平凡的一生。
當梁思成匆忙趕到醫院時,看到的只是妻子的遺體,他抓著林徽因的手,哭著說:“徽因,你受罪了??!”
林徽因去世后,她的墓碑是丈夫梁思成親自設計的,墓碑上并沒有贅述林徽因的一生,而是只寫了六個大字“建筑師林徽因”,這六個字足以表達林徽因一生的功績。
值得一提的是,林徽因被安葬在了八寶山,鮮有人知的是八寶山革命公墓的格局就是林徽因親自設計的,這里也成為了她的最終歸宿。
在這個埋葬革命烈士的地方,她也成為了一名忠烈。
其實,對于林徽因外界一直飽受爭議,很多人都喜歡抓著她的感情生活,對她各種抨擊和揣測,甚至說一些很惡俗的語言。
但真正了解林徽因的人,都會對她欽佩有加,因為不僅她自己是一個很有骨氣和民族氣節的人,整個林家堪稱滿門忠烈。
林長民是清末民初政治家、外交家、教育家、書法家,早前曾留學日本,并獲得了學士學位,回國后他開始為民效力。
在那個動亂的時代,林國民走在時代前沿,力求為積弱積貧的國家出一份力。民國成立后,林長民擔任臨時參議院秘書長,從此和民國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雖然身處政界,但林長民從未被官場上烏煙瘴氣的環境所干擾,自始至終他心里只有“國家”和“人民”,并愿意為此奔波效勞。
他曾資助過武昌起義,也曾遠離家鄉,奔赴上海,只希望尋求一條救國救民之路。他是商人,卻沒有商人的狡詐,他是政府官員,卻不是那種不分是非的人物。
當年在巴黎和會上,強制將山東讓給日本,消息傳到國內后,舉國震驚,林長民更是氣憤不已,真是到了暴怒的程度,并一改儒雅之風,寫長文痛罵。
在教育子女上,林長民也是一位開放式的父親。
在林徽因十六歲時,他就帶著女兒游歷歐洲,讓她有幸在少女時代就見識到了西方國家的發達,也是此次遠行,林徽因決定投向建筑事業,為中國爭一口氣。
這份家國情懷,都源自于父親的熏陶和教育,她看到父母為國奔波,為民不辭勞苦,所以早在幼年時,心里就埋下了要為國爭光的種子,更繼承了父親的特骨錚錚。
1925年,林長民參與討伐張作霖的戰事,不幸被流彈擊中身亡,為國而死。
其實,他本可以安穩度過,但因為愛國,愛國家的人民,他愿意將自己置身在漩渦中,始終奔走在愛一線,他是當之無愧的愛國戰士。
林徽因有兩個叔叔,分別叫林尹民和林覺民,他們都曾遠赴日本留學,并最終成為革命之士,尤其是林覺民。
林覺民曾在家中辦女學,并動員妻子、堂妹等10人入學,接收國文課程。
課堂上,林覺民慷慨激昂,痛斥吃人的封建禮教,并向女學員們介紹新時代思想,讓她們大膽掙脫封建思想的桎梏,勇于做新時代的女性。
在林覺民的授課下,家中女眷紛紛放足,甚至還有走出家門,到福州女子師范學校求學,后來都成為了進步女性。
除此外,為了激發國人革命思想,林覺民甘愿冒著風險和同學們收集各種進步書刊,如《民報》《蘇報》《浙江潮》和秋瑾的《中國女報》等等。
青少年時期的林覺民,就投身到了愛國運動中,并多次走上街頭進行革命宣傳,還多次登臺演講。
在《挽救垂危之中國》的演說中,情緒激動時,林覺民已經到了忘我的地步,他拍案而起,捶胸頓足,甚至聲淚俱下,令在場的學生深受震撼。
1907年,林覺民遠赴日本留學,期間參加了同盟會,并成為了福建分會的骨干。
1911年春,林覺民回國,協助黃興等人籌劃廣州起義,此時的林覺民已經做好了為廣州起義捐軀赴死,而他最放心不下的,就是家中的父母和年僅5歲的兒子和懷了二胎的妻子。
于是,在革命前三天,林覺民手帕上寫下了兩封催人淚人的家書,一封是給父親的給父親的《稟父書》,一封是給妻子的《與妻書》。
在《與妻書》中,林覺民寫道:“吾先死,留苦與汝,吾心不忍,故寧請汝先死,吾擔悲也?!?/strong>字里行間都是對妻兒的不舍。
而在這封蕩氣回腸的家信里,林覺民主要表達了兩點。
一是希望妻子理解自己舍身取義,以死報國的志向。
二是希望妻子能夠化悲痛為力量,努力撫養好兩個孩子,讓他們長大以后,繼承自己的遺志,為國盡忠。
在寫完兩封家書后的第三天,林覺民參加了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,期間受傷不幸被捕。面對審訊,林覺民毫無畏懼,拒不投降,還向審訊者侃侃而談,最終在廣州天子碼頭被槍殺,時年24歲。
其實,林覺民和妻子感情甚好,但在國與家之間,他果斷選擇前者,如果犧牲自己一人,可以換來無數人的覺醒,死有何惜?
林覺民之所以將生死置之度外,是因為他相信革命道路雖然艱難,但最終一定會取得勝利,中國的未來,一定的光明的。
“弟弟,我沒有適合時代的語言,來哀悼你的死......是時代的詩,這沉默的光榮是你……”
就在抗戰前夕,林徽因提筆寫下了這首哀婉的長詩《哭三弟恒》,詩中的主人就是林徽因的同父異母的弟弟林恒。
雖然是同父異母,但林徽因和林恒的關系極好,在父親林長民去世后,林恒和母親就一直跟隨林徽因和梁思成生活。
雖然是富家子弟,但林恒繼承了林家人獨有的骨氣和志向,不但學習優異還有滿腔的愛國情懷。
1935年“一·二九”運動時,林恒不顧危險和同學們一起走上街頭游行,為此他還遭到了憲兵隊的毒打,一度失聯。
那日,心急如焚的梁思成跑遍了北京城的醫院去尋找弟弟,而林徽因則一直守著家里的電話不斷地祈禱著弟弟可以平安無事。
一直到深夜,才有了林恒的消息,林徽因夫婦才將他接回家,一顆懸著的心終于放下,從林徽因的擔心程度就可以看出,她對弟弟有多在乎。
中學畢業后,林恒考入了清華大學的機械系,想走實業救國的路子,但抗戰爆發后,受全民抗戰思想的影響,林恒決定投筆從戎,轉身報考了航空學校。
此時的航空學校的門口掛著一塊牌子:“貪生怕死莫進來”,也就是說進入學校后,你的命就交給國家了。
航空學校的訓練非常的嚴格,德國教官甚至用鞭子時刻監督他們,但林恒等人絲毫不覺得苦,大家唯一的愿望就是,國家的航空設備能好一些,這樣就可以和日本人拼了。
1940年,林恒以優異的成績從航空學校畢業,此時的他不再是莽撞的熱血青年,而是一名時刻準備投身到戰場的成熟空軍駕駛員了。
當時,空軍戰死的概率非常高,甚至有人來不及上戰場就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,對此林恒從不后悔自己的選擇,以身殉國也是他的終極志向。
畢業不久后,林恒就奉命奔赴抗戰大后方,直接來到了抗日前線。當時我國空軍和敵人根本沒法比,只剩下65架十分老式的戰機了,而敵人上千架,且都是最先進的。
1941年,敵人對成都發起了空襲戰,由于我軍后方防空警戒系統的不足,直到大批敵機臨近成都上空了,我軍才倉促迎戰,而且只有幾架戰機。
當時,狡猾的敵人利用惡劣的天氣做庇護,襲擊我軍空軍雙流基地,期間一位飛行員迎難而上,不顧敵機的轟炸,英勇迎戰,并成功擊落了一架敵機。
不幸的是,這位飛行員的飛機也被敵人擊中,他壯烈殉國,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和對祖國的承諾,他就是林恒,犧牲這年他年僅26歲。
林恒犧牲時,林徽因正在病中且情況很不樂觀,梁思成只能認真悲痛隱瞞了弟弟犧牲的噩耗,隨即他以出差為由,匆忙趕往重慶為弟弟收拾遺物。
林恒的遺物也非常簡單,只一把畢業時部隊配發的“中正劍”和一套空軍服,看著這些遺物,梁思成想到了弟弟生前模樣,落下了眼淚。
后來,當林徽因得知弟弟以身殉國的噩耗后,哭得肝腸寸斷,哪怕過了幾年,并在弟弟犧牲的三年后,寫下了祭奠亡弟的詩。
我為何說林徽因不能被黑,我何喜歡敬佩林徽因?因為除了她家的忠烈之士外,她自己也是一位有民族氣節的女子。
抗戰爆發后,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一路來到了昆明,當時他們的處境也很艱難,且生活環境非常的差。
而且,那會林徽因已經患上了嚴重的肺病,哪怕一次小感冒都會引發她高燒,加上國難當頭,她也焦慮,所以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。
就在此時,林徽因夫婦曾收到外國友人的來信,希望他們可以去國外,不但有好的工作,而且還會拿到很高的薪水,完全可以過上安穩且高質量的生活。
但林徽因卻拒絕了這個好意,國難當頭,戰士們在前線浴血奮戰,她怎么能跑到國外去享福,這不符合林家的家風。
就這樣,林徽因和丈夫在昆明一待就是八年,最艱難的時候,她們吃飯都是問題,可即便如此,夫妻二人還是堅持搞學術研究,從未落下過一天。
抗戰勝利后,身體已經很差的林徽因為了祖國的建筑事業,可以說廢寢忘食,嘔心瀝血,為了保護古城墻不被拆除,她甚至拒絕吃藥,用身體為代價來證明保護古城墻的重要性。
如此有家國情懷、性情剛烈的女子,怎能不讓人不說一句:“真乃女英雄?。?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