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日出》與《長江三日》一樣充分地體現了劉白羽散文境界雄沉宏闊的特點,是作者以新的審美觀“對新的美的探索的結果”,與某些描寫日出、歌頌自然、禮贊生命的禮品不同,它選取了一個十分獨特的角度——描繪作者從國外出訪歸來,在萬仞高空的飛機上目睹的一次“最雄偉、最瑰麗的日出景象”,并出神入化地將“光彩奪目的黎明”與“新中國瑰麗的景象”相比擬,以一幅氣勢磅礴、雄奇壯闊的日出圖,謳歌新生的、光明的社會主義祖國,表達無產階級戰士的豪情壯懷,反映了劉白羽散文對意境創造的追求及其鮮明的個性色彩。
使濃郁的詩情與深刻的哲理相交融,以造成一種深邃高遠的藝術境界,這也是劉白羽散文追求的目標?!度粘觥吩诩氈旅鑼懜呖杖粘銎婢暗幕A上,闡述“革命的哲學”,高唱“戰斗的詩歌”,詮釋“我們是早上六點鐘的太陽”這一句詩那最優美、最深刻的含意,盛贊新生事物強大的生命力與無限光明的前景,從而大大加強了散文的思想內蘊和藝術感染力。
《日出》運用層層烘托、步步蓄勢的手法來突出高空日出奇景。文中有關日出的五幅圖畫,前四幅全是輔墊,全是曲寫,是“楊”前的“抑”,是欲揚幫抑。
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,作者終于推出了雄偉無比的高空日出奇景,并對此進行充分的、細致的、油畫般的描繪——它的色彩,它的形態,它的氣勢,它給人的思索與遐想,筆墨不多卻令讀者無法忘懷。 絢麗、雄放,善于用準確、新鮮而又富于變化的文詞細致而完滿地表現形象、描寫細節和表達情感,是這篇散文在語言表達上的重要特色。
寫文章講究引人入勝。
我國著名作家劉白羽的散文《日出》,就是一篇引人入勝的好散文。這文章只要你讀開了頭,就仿佛有種無形的力量牽引著你,使你不能不讀下去,越讀越愛讀,越讀越有味道。
開頭,作者用很簡潔的語言點出了文章的主題:登高山看日出。他說,這是從幼時就對他富有魅力的一件事。
對咱們讀者呢,何嘗不是“富有魅力”?因為多數人只有在平地上看日出的體驗,登高看到的日出是怎樣一種瑰麗的景象,很想知道,這就會懷著極大的興致讀下去。即使曾在高處目睹過日出景象的讀者,也巴不得看一下作者是怎樣寫出自己曾有過的體驗,那更得讀下去了。
你看,開頭這簡短的一小節,就抓住了讀者的心理,使這篇文章也“富有魅力”了。在我們急于想看到日出景象的時候,接下去,作者卻偏偏不寫日出,而是寫日落,這真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。
這是為什么?當我們繼續讀下去時,就不能不驚嘆作者手筆之妙了。原來在這里作者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,用日落的妙給讀者造成日出更妙的印象。
你看,日落的景象曾讓多少古代詩人陶醉,他們留下了多少寫日落的美麗詩句。日落,真是富有詩意的美景,但不管多美,總有種“蕭瑟之感”;而日出呢,卻是“偉大誕生的景象”,是“火、熱、生命、光明一起來到人間”的景象。
這樣寫,就把讀者帶進了看日出的更高思想境界,為看描寫日出作好了思想準備。然而,接下去,作者仍不寫他看到的日出,而是說他很長時間沒有這種機會,只能從書本上間接地去欣賞日出。
無可奈何,我們讀者也只好跟著作者先從前人的文章中去欣賞一番。如果說德國著名詩人海涅還只是概括地寫出了觀日出的印象,那么,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寫出的卻是一輪朝陽偉大誕生的景象。
作者所引出的這些描繪,的確是夠精彩的,但這畢竟不是我們在這篇文章里想看到的日出景象,任何一個讀者都不會以此為滿足,相反,更想看一看作者所看到的是怎樣一種景象了。作者是知道讀者這種急切心情的,就該把要寫的日出景象托給讀者了吧?不,作者還想把讀者的胃口再往高處吊一下,讓讀者的心情更急切些,于是轉入了議論,以人們不易發現新生事物作比,指出日出是不會輕易看到的。
而且寫了兩次“有心看日日不出”的“好機會”。寫從印度首都一路經過許多城市來到南端的科摩林海角,表明看日出對他確是有著巨大魅力的事,這個看日出的絕好地方看到的日出定會更壯觀,從而我們讀者也會在更高層次上從作者筆下領略日出的妙處。
然而,作者筆鋒一轉,說他只聽了一夜海濤,并未如愿以償,讓讀者和作者一同體驗那份惋惜。接著寫他上黃山獅子林看日出,不僅寫此處地勢之優,而且寫這次機會之好,在這樣鳥語花香、天氣晴朗的日子里,就要得償宿愿了吧?結果,還是碰到了徐霞客那樣的遭遇,日出仍未看成。
他寫這兩次未看成日出,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遺憾和惋惜,這種心情使我們更巴望看到日出,自然要懷著更濃的興致讀下去了。作者就是這樣,一波三折,用掉了一多半的篇幅,讓讀者心理上三番兩次地作了準備之后,才開始正面寫日出景象。
這讓人想到看京劇,先一撥一撥出來一些“龍套”,最后大將才閃亮登場,這也使我們記起白居易那句詩:“千呼萬喚始出來”。作者作了如此多的鋪墊,把讀者的期望值吊得如此之高,這也無意間增加了正面寫看日出的難度,出來了那么些舉旗打幡的,最后出的主角總得有點檔次吧!作者是大手筆,他不辜負讀者的期望,在前人絞盡腦汁描寫日出之后,他又給讀者奉獻出了更精彩的筆墨。
作者無意間看到日出與前邊的有意看日日不出形成鮮明對照,使這“主角”的出場顯得不平淡?!笆窃谖覜]有一點準備、一絲預料的時刻,宇宙便把它那無與倫比的光華、豐采,全部展現在我的眼前了?!?/p>
在這里用了“無與倫比的光華、豐采”,使這“主角”一“亮相”就光彩奪目。 這樣寫,使我們在讀下邊對日出描寫之前先進入了一種莊嚴、肅穆的氛圍。
接下去,作者從他在異國機場起飛開始,一直寫到“向我們親愛的祖國,向太陽升起的地方航行”,按著時間順序,層次分明地寫出了這次所見日出的瑰麗奇偉的景象。作者的筆觸牽動著我們的目光,從上空游動的一絲微明,到深藍色的晨曦;從一片紅云,擴展成一片紅海;從墨藍色的云霞中射出一條金色的拋物線,到一輪火紅的朝日噴薄而出,直到整個世界大放光明,讓我們如同身臨其境,與作者一起目睹了日出的全過程。
我們見過一些對日出的精彩描寫,如姚鼐的《登泰山記》以及作者引出的海涅、屠格涅夫的描寫,而如劉白羽寫得如此詳盡細膩、色彩繽紛的卻很少見。作者發揮了他善于寫宏偉壯麗景色的特長,調動起各種文學手法,運用了清新莊重的語言,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了這一本來很難描繪的景象,使這篇文章成為寫日出的經典之作。
要說引人入勝,作者真的把我們引到了一個絕勝的境界。然而,作者還要引我們走向更深處,引入一種更崇高的精神境界。
作者面對“光彩奪目的黎明”想到的是“新中國瑰麗的景色”,我們隨著作者的思索,也在思索著日出的深刻象征意義,心中充滿了對祖國無限熱愛的感情。(1981年1月 。
1, 藝術上,透露出革命浪漫主義的氣質,熱情的想象多于平靜的觀察,抒情議論穿插于形象的描繪之中,風格雄渾豪放,畫面闊大瑰麗,時代精神強烈。
2, 社會背景上,以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生活為素材,用戰士的胸襟和眼光去回顧歷史、瞻望未來,筆下總是充滿著戰斗的激情。
3,文章布局上, 它選取了一個十分獨特的角度——描繪作者從國外出訪歸來,在萬仞高空的飛機上目睹的一次“最雄偉、最瑰麗的日出景象”,并出神入化地將“光彩奪目的黎明”與“新中國瑰麗的景象”相比擬,以一幅氣勢磅礴、雄奇壯闊的日出圖,謳歌新生的、光明的社會主義祖國,表達無產階級戰士的豪情壯懷,反映了劉白羽散文對意境創造的追求及其鮮明的個性色彩。
4,思想內容上, 《日出》在細致描寫高空日出奇景的基礎上,闡述“革命的哲學”,高唱“戰斗的詩歌”,詮釋“我們是早上六點鐘的太陽”這一句詩那最優美、最深刻的含意,盛贊新生事物強大的生命力與無限光明的前景,從而大大加強了散文的思想內蘊。
5,語言表達上, 絢麗、雄放,善于用準確、新鮮而又富于變化的文詞細致而完滿地表現形象、描寫細節和表達情感,是這篇散文在語言表達上的重要特色。
1.《日出》劉白羽 登高山看日出,這是從幼小時就對我有魅力的一件事。
落日有落日的妙處,古代詩人在這方面留下不少優美的詩句,如像“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”、“落日照大旗,馬鳴風蕭蕭”??墒窃俸?,總不免有蕭瑟之感。
不如攀上奇峰陡壁,或是站在大海巖頭,面對著彌漫的云天,在一瞬時間內,觀察那偉大誕生的景象,看火、熱、生命、光明怎樣一起來到人間。但很長很長時間,我卻沒有機緣看日出,而只能從書本上去欣賞。
海涅在《哈爾次山游記》中曾記敘從布羅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: 我們一言不語地觀看,那緋紅的小球在天邊升起,一片冬意朦朧的光照擴展開了,群山象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,只有山尖分明突出,使人以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。在洪水泛濫的平原中間,只是這里或那里露出來一塊塊干的土壤。
善于觀察大自然風貌的屠格涅夫對于俄羅斯原野上的日出,卻作過精辟的描繪: 朝陽初升時,并未卷起一天火云,它的四周是一片淺玫瑰色的晨曦。太陽,并不厲害,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熾熱,也不是在暴風雨之前的那種暗紫色,卻帶著一種明亮而柔和的先芒,從一片狹長的云層后面隱隱地浮起來,露了露面,然后就又躲進它周圍淡淡的紫霧里去了。
在舒展著云層的最高處的兩邊閃爍得有如一條條發亮的小蛇:亮得象擦得耀眼的銀器??墒?,瞧!那跳躍的先柱又向前移動了,帶著一種肅穆的歡悅,向上飛似的擁出了一輪朝日。
可是,太陽的初升,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樣,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,卻不易被人看到??吹剿?,要登得高,望得遠,要有一種敏銳的視覺。
從我個人的經歷來說,看日出的機會,曾經好幾次降臨到我的頭上,而且眼看就要實現了。 一次是在印度。
我們由馬德里經孟買、海德拉巴、幫格羅、科欽,到翠泛頓。然后,沿著椰林密布的道路,乘三小時汽車,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。
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勝地。因為從這里到南極,就是一望無際的、碧綠的海洋,中間再沒有一片陸地。
因此,這海角成為迎接太陽的第一位使者。人們不難想象,那雄渾的天空,蒼茫的大海,從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,升起第一線曙光,燃起第一支火炬,這該是何等壯觀。
我們到這里來,就是為了看日出??墒?,聽了一夜海濤,凌晨起來,一層灰蒙蒙的云霧卻遮住了東方。
這時,拂拂的海風吹著我們的衣襟。一卷一卷的浪花拍到我們的腳下,發出柔和的音響,好像在為我們惋惜。
還有一次是登黃山。這里也確實是一個看日出的優勝之地。
因為黃山獅子林,峰頂高峻??上藗儧]有那么好的目力,否則從這兒俯瞰江、浙,一直到海上,當是歷歷可數。
這種地勢,只要看看黃山泉水,怎樣像一條無羈的白龍,直泄新安江、富春江,而經錢塘入海,就很顯然了。我到了黃山,開始登山時,鳥語花香,天氣晴朗,收聽氣象廣播,也說二三日內無變化。
誰知結果卻逢到了徐霞客一樣的遭遇:“濃霧迷漫,抵獅子林,風愈大,霧愈厚……雨大至……”只聽了一夜風聲雨聲,至于日出當然沒有看成。 但是,我卻看到了一次最雄偉、最瑰麗的日出景象。
不過,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巔,也不是在大海之濱,而是從國外向祖國飛航的飛機飛臨的萬仞高空上?,F在想起,我還不能不為那奇幻的景色而驚異。
是在我沒有一點準備,一絲預料的時刻,宇宙便把它那無與倫比的光華、豐彩,全部展現在我的眼前了。這就把我的心靈一下吸引住,一下照得通紅。
那是1958年8月24日,我從莫斯科搭機東飛塔什干。在機場上,黑夜沉沉,滿天繁星。
三點四十分鐘起飛,飛到空中,向下俯視,只見在黑天鵝絨一般的夜幕之下,莫斯科大片燈火,像億萬細小的鉆石熠熠放明,它如同一條狹窄的暗紅色長帶,帶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藍色晨曦,晨曦上面高懸著一顆明亮的啟明星。飛機不斷向上飛翔,愈升愈高,也不知穿過多少云層,遠遠拋開那黑沉沉的地面。
飛機好像唯恐驚醒人們的安眠,馬達聲特別輕柔,兩翼非常平穩。這時間,那條紅帶,卻慢慢在擴大,像一片紅云了,像一片紅海了。
暗紅色的光發亮了,它向天穹上展開,把夜空愈抬愈遠,而且把它們映紅了。下面呢?卻還像蒼莽的大陸一樣,黑色無邊,這是晨光與黑夜交替的時刻。
你乍看上去,黑色還似乎強大無邊,可是一轉眼,清冷的晨曦變為磁藍色的光芒。原來的紅海上簇擁出一堆堆墨藍色云霞。
一個奇跡就在這時誕生了。突然間從墨藍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細細的拋物線,這線紅得透亮,閃著金光,如同沸騰的溶液一下拋濺上去,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沖,這時我才恍然覺得這就是光明的白晝由夜空中迸射出來的一剎那。
然后在幾條墨藍色云霞的隙縫里閃出幾個更紅更亮的小片。開始我很驚奇,不知這是什么?再一看,幾個小片沖破云霞,密接起來,溶合起來,飛躍而出,原來是太陽出來了。
它晶光耀眼,火一般鮮紅,火一般強烈,不知不覺,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。一眨眼工夫,我看見飛機的翅膀紅了,窗玻璃紅了,機艙座里每一個酣睡者的面孔紅了。
這時一切一切都寧靜極了,寧靜極了。整個宇宙就像剛誕生過嬰兒的母親一樣溫柔、安靜,充滿清新、幸福之感。
再向下看,云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