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。送元二使安西--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勸君更進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。
2。送友人--李白 青山橫北郭,白水繞東城。
此地一為別,孤蓬萬里征。 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。
揮手自茲去,蕭蕭班馬鳴。
3。送沈子福之江東--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,罟師蕩槳向臨圻。惟有相思似春色,江南江北送君歸。
4。南浦別--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,西風裊裊秋。
一看腸一斷,好去莫回頭。 5。
送杜少府之任蜀川--王勃 城闕輔三秦,風煙望五津。與君離別意,同是宦游人。
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。無為在歧路,兒女共沾襟。
6。別董大--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,北風吹雁雪紛紛。
莫愁前路無知己,天下誰人不識君。 7。
芙蓉樓送辛漸--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洛陽親友如相問,一片冰心在玉壺。
1、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》唐代:李白
原文:
故人西辭黃鶴樓,煙花三月下揚州。
孤帆遠影碧空盡,唯見長江天際流。
譯文: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,告別了黃鶴樓,在這柳絮如煙、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。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,消失在碧空的盡頭,只看見一線長江,向邈遠的天際奔流。
2、《離思五首·其四》唐代:元稹
原文:
曾經滄海難為水,除卻巫山不是云。
取次花叢懶回顧,半緣修道半緣君。
譯文:曾經到臨過滄海,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;若除了巫山,別處的云便不稱其為云。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,懶得回頭顧盼;這緣由,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,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。
3、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唐代:王勃
原文:
城闕輔三秦,風煙望五津。
與君離別意,同是宦游人。
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。
無為在歧路,兒女共沾巾。
譯文:巍巍長安,雄踞三秦之地;渺渺四川,卻在迢迢遠方。你我命運何等相仿,奔波仕途,遠離家鄉。只要有知心朋友,四海之內不覺遙遠。即便在天涯海角,感覺就像近鄰一樣。岔道分手,實在不用兒女情長,淚灑衣裳。
4、《渭城曲》唐代:王維
原文:
渭城朝雨浥輕塵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
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。
譯文: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,空氣清新,旅舍更加青翠。真誠地奉勸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,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。
5、《贈汪倫》唐代:李白
原文:
李白乘舟將欲行,忽聞岸上踏歌聲。
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倫送我情。
譯文:李白乘舟將要遠行離去,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。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,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。
1、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
2、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。
3、此地一為別,孤蓬萬里征。
4、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。
5、莫愁前路無知己,天下誰人不識君。
6、離別不堪無限意,艱危深仗濟時才。
7、相見各頭白,其如離別何。
8、露從今夜白,月是故鄉明。
9、人生不相見,動如參與商。
10、離別不堪無限意,艱危深仗濟時才。
11、相見各頭白,其如離別何。
12、故人西辭黃鶴樓,煙花三月下揚州
千變萬化為“言情”
——古代送別詩淺析
在我國古典詩歌的百花園中,有一朵光彩照人、不可小視的奇葩,這就是以別離為題材的詩歌,簡稱送別詩。古來送別詩究竟有多少?上海辭書出版社的《唐詩鑒賞辭典》中稱:“不計其數?!眱H《唐詩三百首》中,送別詩就有三十首,約占全書的十分之一。寫此類詩的,不僅有岑參、溫庭筠等名家,還有王維、李白、杜甫等大家。南宋嚴羽在《滄浪詩話》中指出:“唐人好詩,多是征戌、遷謫、行旅,別離之作,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?!笔聦嵅徽侨绱藛??很多送別詩膾炙人口,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,其中有些名句,至今廣為流傳,被廣泛運用。最突出的如“海內存知已,天涯若比鄰?!薄俺榈稊嗨?,舉杯消愁愁更愁”等。
送別詩抒寫離情別緒,是分離時迸發的情感火花。要把這種情感火花表達出來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對此深有體會:“凡作詩,寫景易,言情難。何也?景從外來,目之所觸,留心便得;情從心出,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,便不能哀感頑艷?!贝硕卧挵亚楹途敖厝环珠_說得不確,但就“言情難”而言,還是有道理的。那么,送別詩是采用什么手法來“言情”,從而能“感動激發人意”的呢?本文試就此題,擷要淺析。
托物寓情,形象生動。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來表達某種情誼或情懷。情誼是一種無形的東西,要把無形的東西變成形象的東西,就需要施展多種藝術手段,包括托物寓情在內?!疤一ㄌ端钋С?,不及汪倫送我情?!保ɡ畎住顿浲魝悺罚┐司湟运畋惹樯?,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。名家贊道:妙就妙在“不及”二字,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,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,空靈而有余味,自然而又情真。此外,比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詩句還有:“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?!保ㄍ蹙S《渭城曲》)這是托勸酒表達對友人的情誼?!奥尻栍H友如相問,一片冰心在玉壺?!保ㄍ醪g《芙蓉樓送辛漸》)這是借托玉壺、冰心比擬詩人的操守和品格,以告慰親友。這比通常的帶口信報平安,泛泛的自我表白,要形象深刻多了。
寄情于景,情景交融。好多送別詩,表面上看猶如一幅幅秀美的風景畫,沒有什么情啊誼的。但仔細一品味,便可以從中體驗到一股濃濃的、深沉的情愫。典型的句子,莫過于劉長卿的《送靈澈上人》:“蒼蒼竹林寺,杳杳鐘聲晚。荷笙帶夕陽,青山獨歸遠?!边@首詩寫的是詩人送靈澈返竹林寺,雖不長,卻句句如畫。雖然字面上找不出一個情字,但從畫面中仍可感受到詩人的情意。首先,全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摯的情誼。如“青山獨歸遠”這句,“青山”點出寺在山林,“獨歸遠”則顯示出詩人佇立目送、依依不舍之情。其次,這首詩勾勒的是一種閑淡的意境。這種意境又是和詩人當時官場失意、萌生歸意的心情吻合的,或者說是當時詩人心情的寫照。由此可以說,此詩看似無情卻勝有情。
運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,直抒胸臆。送別詩運用種種手法言情,并不排除在詩中選用恰當的語言,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。關鍵是這種語言是否真切,是否具有“芬芳悱惻之懷”。很多人都熟悉《杜少府之任蜀州》中的幾句詩:“海內存知已,天涯若比鄰。無為在歧路,兒女共沾巾!”試想,如果缺乏如此四句詩,特別是前兩句,這首詩能長期廣愛青睞嗎?同樣,如果沒有“莫愁前路無知已,天下誰人不識君”這樣的佳句,《別董大二首》(其一)能流傳至今嗎?當然這些名句并非孤立的,它同是一首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或者說是一個亮點??傊?,把借景抒情等手法與選用至理名言直訴胸臆有機結合起來,便大大有助于從感性和理性兩個層面上來深化詩意,從而把情言響、言高、言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