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曰:“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
【譯文】
孔子說:“默默地牢記知識,勤奮學習不厭煩,教誨別人不厭倦。對我來說,除了這些還有什么呢?”
【讀解】
一個孜孜不倦的讀書人,一個勤勤懇懇的教育者。
“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”早已成為人們所熟知的名言。不過,真正能做到的,就沒有多少人了。
據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記載,子貢曾經問孔子說:“老師您稱得上是圣人了嗎?”孔子回答說:“圣人可稱不上。我不過是學不厭而教不倦罷了?!弊迂曊f:“學不厭是智,教不倦是仁。智仁兼備.老師您的確是圣人了??!”
可見,“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”的確不是我們一般人容易做到的、智仁兼備的圣人畢竟是鳳毛麟角,千百年難遇一個的??!
[孔子名言名句]行己有恥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謂士矣.[孔子名言名句]學而時習之![孔子名言名句]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![孔子名言名句]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![孔子名言名句]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![孔子名言名句]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.文質彬彬,然后君子.[孔子名言名句]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![孔子名言名句]三思而后行![孔子名言名句]敏于事而慎于言![孔子名言名句]百姓足君孰與不足![孔子名言名句]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![孔子名言名句]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![孔子名言名句]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![孔子名言名句]德不孤,必有鄰![孔子名言名句]己所不欲,匆施于人.[孔子名言名句]躬自厚,而薄責于人![孔子名言名句]其身正,不令而行![孔子名言名句]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.[孔子名言名句]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![孔子名言名句]聽其言而觀其行![孔子名言名句]躬自厚而薄責于人,則遠怨矣.[孔子名言名句]不學禮,無以立.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.[孔子名言名句]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![孔子名言名句]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下信乎?傳不習乎?。
作者:【李商隱】 年代:【唐】 體裁:【七律】 類別:【閨情】
相見時難別亦難,東風無力百花殘。
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干。
曉鏡但愁云鬢改,夜吟應覺月光寒。
蓬山此去無多路,青鳥殷勤為探看。
注釋:
1.無題:唐代以來,有的詩人不愿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,常用“
無題”作詩的標題。
2.絲方盡:絲,與“思”是諧音字,“絲方盡”意思是除非死了,思念才
會結束。
3.淚始干:淚,指燃燒時的蠟燭油,這里取雙關義,指相思的眼淚。
4.曉鏡:早晨梳妝照鏡子;云鬢:女子多而美的頭發,這里比喻青春年華。
5.蓬山:蓬萊山,傳說中海上仙山,比喻被懷念者住的地方。
6.青鳥:神話中為西王母傳遞音訊的信使。
賞析:這是詩人以“無題”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。整首
詩的內容圍繞著第一句,尤其是“別亦難”三字展開?!皷|風”句點了時節,但
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。因情的纏綿悱惻,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
生氣。三、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、海誓山盟的寫照。五、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
不能相見而惆悵、怨慮,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。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、八兩
句中的設想:但愿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
學而不厭的下一句是:
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
原文:
《論語·述而》:子曰:“默而識(zhì)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
譯文:
孔子說:“默默地記?。ㄋ鶎W的知識),學習不覺得滿足,教人不知道疲倦,對我來說,還有什么遺憾呢?”
解讀:
這一章緊接前一章的內容,繼續談論治學的方法問題。前面說他本人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”,此章則說他“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”;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。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,以至于在今天,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。
造句:
對自己,“學而不厭”,對人家,“誨人不倦”,我們應取這種態度。
“學而不厭”的下一句是“誨人不倦”。
原文:
子曰:“默而識(zhì)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
譯文:
孔子說:“默默地記?。ㄋ鶎W的知識),學習不覺得滿足,教人不知道疲倦,對我來說,還有什么遺憾呢?”
注釋:
1、學而不厭:勤奮學習而不感到滿足。誨人不倦:教誨學生從不倦怠。學習而不覺滿足,教誨別人而不知疲倦。
2、“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”;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。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,以至于在今天,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。
擴展資料
創作背景
《論語·述而篇》選自《論語》第七章。
《論語》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,共四十卷,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,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,是首創語錄體。漢語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,儒家(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)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“仁”、“禮”和“中庸”?!墩撜Z》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一部書。
《論語》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,以記言為主,“論”是論纂的意思,“語”是話語?!墩撜Z》成書于眾手,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,有孔子的再傳弟子,也有孔門以外的人,但以孔門弟子為主,《論語》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。
參考資料來源:搜狗百科——述而
參考資料來源:搜狗百科——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